运城旅游网已实现在线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 设为首页\收藏我站
便民服务:运城地图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表 公交路线 机场航班 运城旅游地图 运城行政地图 运城交通地图 运城电子地图 预订全国酒店 预定机票
运城旅游网 >> 了解运城 >> 县市概览 >> 新绛县简介
◎ 欢迎光临运城旅游资料最权威、最丰富、最全面的旅游网站 - www.517yc.com

新绛县简介

来源:来自网络作者:不详时间:09-05-29点击:

书法作品展示

新绛概况
  新绛县面积 598平方公里,人口32万,县政府驻龙兴镇。新绛县辖8镇1乡1区:龙兴镇、三泉镇、泽掌镇、北张镇、古交镇、万安镇、阳王镇、泉掌镇、横桥乡、商贸经济开发区。共有220个行政村。
  新绛旧称绛州,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。
  该县南北高中间低,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。中部有汾河、浍河等,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。年均气温27度,年降雨量 550毫米,天霜期 194天。该具现有耕地52.5万亩,主要种植小麦、棉花等。工业主要有纺织、机械加工、化肥等。

历史沿革
  西周时期,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,为侯国。春秋时期,郇国为晋所灭,此地属晋。
  战国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后,地属魏,称汾城。隶属河东郡。
  秦仍属河东郡。北部为临汾县,西部为长修县。临汾旧城在今县城北25公里处(襄汾县晋城村)。长修故城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处泉掌镇。
  汉高祖时,封御史杜恬为长修侯,长修为侯国。东汉改为长修镇。
  三国时属魏,置临汾县,隶平阳郡。
  西晋时,临汾县属平阳郡。
  南北朝时,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(427)于柏壁镇置东雍州。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。太和十一年(487)置正平郡,邻闻喜、曲沃二县。北周明帝武成二年(560)改东雍州为绛州,徒闻喜县龙头城(今礼元镇龙兴堡)。武帝时复移于柏壁。建德六年(577)再徒稷山县玉壁。
  隋代开皇三年(583)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。废正平郡,改为绛郡。领正平(今新绛)、龙门、太平、曲沃、翼城、稷山、绛、垣曲等8县。
  唐武德元年(618)置绛州总管府。辖绛、潞、盖、建、泽、沁、韩、晋、吕、浍、秦、蒲、虞、芮、邵等十五州。绛州领正平、太平、曲沃、闻喜、稷山等5县。武德三年(620)罢总管府称雄郡。领正平、翼城、曲沃、闻喜、垣曲、太平、绛等7县。贞观中,绛州属河东道。领治仍旧。五代袭唐制。
  宋为雄州,置绛郡防御。辖正平、曲沃、翼城、太平、稷山、绛、垣曲等7县。
  金置绛阳军节度使。兴定二年(1218)升为晋安府,总管河东南路兵马。兴定三年(1219)又置河东南路转运司,领正平、翼城、曲沃、闻喜、垣曲、太平、绛、平水等8县。
  元初为中州,置绛州行元帅府,辖河、解二州各县。后罢元帅府,仍为绛州,隶平阳路,领正平、翼城、曲沃、闻喜、垣曲、太平、绛等7县。
  明为绛州,属山西布政司,隶平阳府,领稷山、垣曲、绛等三县。
  清初属领仍旧。雍正二年(1724)改为直隶绛州,领稷山、河津、闻喜、垣曲、绛等5县。
  1912年(民国元年)5月,废州改县,取咸与维新之义,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,始改称新绛县,属河东道。1927年(民国16年)废道,直隶省府。1937年(民国26年)新绛县属山西省第九专员公署。1939年(民国28年)民国县政府移驻乡宁县下川村,1945年(民国34年)迁回。日伪县政府仍驻旧城。1945年(民国34年)5月,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开(属晋冀豫边区太岳三专署),驻文侯村。同年8月,改称新绛县民主政府,仍驻文侯村,兼辖闻喜北塬28村。
  1947年(民国36年)4月,新绛县城解放,成立新绛县人民政府。本年秋以汾河为界,南为绛南县,属太岳三专力量,驻文侯村,仍辖闻喜北塬一带。北为新绛县,属晋绥吕梁十专署。1948年8月,绛南县并入新绛县,同属晋绥器梁十专署。专署与县治均驻今县城。
  1949年2月,成立晋南行政公署,驻新绛,下设3个分区。新绛分区辖新绛、稷山、河津、曲沃、乡宁、吉县、汾城等7县。1949年6月晋南专署成立(驻今临汾市),新绛属晋南专署。1949年底,运城专署成立,新绛属运城专署。
  1958年11月,新绛并入侯马市,属晋南专署。1961年11月,从侯马市析出,恢复新绛县建置,仍属晋南专署。
  1971年,晋南专署分为临汾、运城两个地区,新绛属运城地区。
  1979年,运城地区改称运城行政专员公署,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。
  2000年,运城地区改称运城市,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。
 

文化文物
  新绛县古称绛州,位于山西省西南部,临汾盆地西南边缘,北靠吕梁山,南依峨嵋岭,汾、浍二河穿境而过。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春秋时曾为晋都,战国时属魏。南北朝时,北魏置东雍州,北周明帝改为绛州。隋开皇三年( 583)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。
  古城南临汾河,北沿丘陵,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。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“绛州三楼”、“绛州大堂”、哥特式“天主教堂”、唐代“宝塔”,雄居高垣之上,巧妙利用空间,“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”,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。
  古城原为“卧牛城”,只有南北两个城门,南为嘴背为臀,东西天池为牛眼,角塔为牛犄角,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,左右62条巷为牛肋,宝塔为牛尾。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,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,而是“临川笼丘”因地制宜,街、楼、塔、园、寺、庙、碑,三关五坊,两门62巷,皆依其自然,穿插其间就地而建,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。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,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,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,是一座唐代古州城,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、交通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、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 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。目前,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,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,新石器遗址22处,春秋战国墓群2处,汉代墓群3处,其他名人墓葬17处,古建筑64处,碑碣刻石32处。革命文物8处,古树6处,化石5处,仅2.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。
  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,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,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。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( 596年)的“绛守居园池”,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;创自于唐代的“绛州大堂”,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《帅府堂》,是堂进深五间,面阔七间,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;龙兴寺内的“唐代宝塔”,其迭涩而出,直指蓝天,塔顶曾多次腾烟,青云直上,一连数日,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,时下尚未能解开。名闻遐迩的唐代“碧落碑”,小篆俊秀,书写特异,笔法工整,布局严峻,后人难以认读,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;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“绛帖”,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,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;以“悬塑”出名的唐代“福胜寺”,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,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。,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《秸益庙壁画》,名震华夏,似可与“永乐宫壁画”媲美;创建于元明的“绛州三楼”,三足鼎立的局面,全国少有;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,钟声悠扬,静夜可闻30华里;传说“七星坡”的“石星”子夜可以发光;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“战国玉壁”、“金代钞版”等等,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。
 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,新绛中学校内(原州署衙门内)。东西长29.20米,南北宽15.40米,占地面积311.28平方米。始建于唐,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,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。一千多年来,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,明镜高悬,衙役呐喊,百姓有冤,可以击鼓上堂,是非曲直,全凭知州的良心所栽。难怪在大堂中心,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“鱼儿跪堂石”,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。公正与否,只有天知道了。
  该堂又名“帅正堂”,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,为讨伐平息外族人侵,东征高丽,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,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。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,传为“帅正堂”的见证物。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,征东平西,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,也都与“帅正堂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  哥特式“天主教堂”正对着“绛守居园池”,“绛州大堂”跟“居园池”可以说是“背靠背”,过了“居园池”大门的前的马路,有一条很窄的胡同,直接上去就到教堂。每年圣诞节教堂那边人非常多。据说这个教堂是清末一个荷兰人花了两根金条盖的。忘了是在抗战、解放战争期间或者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这个地方是作为县里储存粮食的仓库。历史悠久。

经济发展
  改革开放以来,在历届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特别是近两年来,他们紧紧围绕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“争先发展”以及运城市委、市政府关于尽快把新绛建成“三晋富县”的目标要求,以顽强拼搏、负重赶超为发展主题,坚持“以事论官”的选人立场和用人导向,不断创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,全力实施事关新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“1411”战略工程,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。 
  “1411”工程即一团:组建绛州绿蔬菜集团;四园:建设生态农业先导园、民营商贸园、轻纺工业园、煤化工业园;一城:兴建绛州学府城;一线:开发名城景点连接线。通过实施这一工程,力争苦干3—5年,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,再造一个新绛县的奋斗目标。也就是到2005年末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0亿元,财政总收入超过1.5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,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,达到7平方公里。 
  目前,“1411”工程开局良好,发展势头强劲,已上项目96个,总投资达到10.5亿元。绿色农业、民营企业、教育产业、名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。继成为北京市“场地挂钩”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后,又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、中国果菜十强县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。生态农业先导园、民营煤化工业园、民营轻纺工业园、民营商贸经济园及绛州学府城建设整体推进,初具规模,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工程。东环路汾河大桥建成通车,龙兴广场、文庙广场竣工开放,县城街道的硬化、亮化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,为名城增添了光彩。2003年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.24亿元,比上年增长15%;财政总收入完成11341万元,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增长35.52%,增幅名列全市第三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4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,增长5.2%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新突破。 
  县委、县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,把“顽强拼搏,负重赶超,与时俱进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”确定为2004年工作的主题。围绕“1411”工程,推动绿色农业、新型工业、商贸流通、教育产业、名城建设、招商引资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可持续发展等各项工作全面提速,力争比原计划2005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,财政收入在2000年7122万元基础上2004年力争达到1.4亿元,各项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。再经过3—5年持续不断的跨越发展,提前三年实现第二个翻番,为后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,使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,精神生活更加丰富,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普遍提高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

正文完毕

在外运城人请加入运城老乡会

希望本网站的资料能为您带来方便!

征求资料 |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2004-2020 我要去运城. All Rights Reserved.